
从网红到艺人,MC天佑打破壁垒与鄙视链
【导读】:“这个世界上有大俗就有大雅,但不能只有大雅。”近日,主播天佑参加《吐槽大会》受到广泛关注,他这样回应争议。
这一年来,天佑频繁参加综艺节目,甚至进入央视的镜头。但荧屏不像直播间,娱乐圈有成熟的市场模式和等级制度,为什么天佑能做到“雅俗共赏”呢?
艺人和主播之间,究竟还是存在着壁垒。天佑能成功转型为艺人吗?他的模式能被其他主播复制吗?
吐槽蔡国庆?天佑也是狂
“你要上苞米地唱《我的太阳》可以吗?”
“你可以,苞米不可以。”
在“色播”、“低俗”等诸多对网络主播的口诛笔伐之后,天佑在《吐槽大会》上的表现和节目的最终效果,似乎让观众看到网络主播的不同一面。
2月19日,腾讯视频上架了最新一期的网络综艺节目《吐槽大会》,封面图用的就是蔡国庆和李天佑。而在腾讯视频的热播傍上,这一期节目也是周播放量最高的一期。
据《吐槽大会》负责人介绍,该节目以“吐槽文化”为切入点,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位话题名人,让他们接受吐槽和自嘲。而这些名人,就包括像蔡国庆这样“根正苗红”的资深艺人,与之形成对比,节目组请来了负有争议性的草根网络大主播天佑。
主持人冯绍刚是这样介绍天佑上场的:“有人说他没文化,土,那又怎么了,在直播间,与天佑连一次线就要1万多。”就在这样充满火药味又有喜剧幽默的氛围中,天佑出场了。
相反,天佑一上场便对冯绍刚一顿夸,“感谢张老师!感谢!”然后迅速切换到吐槽模式,“啥也不懂吧,你该送礼物啦!”先扬后抑,一开场便点燃了气氛,这也很符合节目“吐槽是门手艺,笑对需要勇气”的定位。
纵观整场节目下来,我们可以发现天佑无论是在内容、还是讲述方式与节奏上,都表现得可圈可点——该抛笑点时及时抛,毫不怯场自带逗比属性,与同台的吴莫愁等人相比也并不逊色。
比如吐槽其他歌手假唱,“在场成名歌手那么多,我敢说我有一件事比你们都强,那就是我没来没有假唱过。”
吐槽张亮不火,“亮哥你现在已经熄火了吧?”“我问亮哥你现在忙着干啥呢?亮哥说,也没啥,寻思就再个娃。”
那其他人又如何吐槽天佑的呢?很明显,众人的吐槽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——没文化、喊麦难听。
暗指天佑没文化,“早知如此,我何必去接受高等教育呢”,“天佑说MBA有啥了不起,我早就是MC了”;吐槽天佑嗓音的,“就你那嗓音,我觉得大家不应该送你游艇,应该送你念慈菴”,还顺带提了一把天佑“难以启齿、由于长期久坐造成”的手术。
(《吐槽大会》天佑节选)
这个节目本身就以“欢乐的吐槽”为主,因此各位看官也不必急着为天佑还是哪位嘉宾打抱不平。更何况,人家天佑早就回击了。
整场看下来,印象深刻地还是天佑对于“主播没文化”的回应。“有人老说喊麦没文化,我想告诉大家,这个世界有大俗就有大雅,但不能只有大雅。”他还举了苞米地唱《我的太阳》为例子,末了的发言也相当有意思——
“感谢你们对我的吐槽的包容,希望大家有空来我的直播间看看我的直播,看我张狂的损色你们就会知道,忍着就对了。”
这意思是在直播间里,他有绝对的话语权,在直播行业里他是“张狂”的。也有网友解读,就像他一直在忍受主流媒体对他的揶揄一样,主流圈里的人到了直播圈,也得忍受他的张狂。
早在去年10月份,金星炮轰喊麦时,天佑便在直播间透 露王思聪的节目《吐槽大会》要请他做嘉宾,他要“好好吐槽一下这些明星”。现在看来,天佑这次的表现,更像是为网络主播“正名”,也是天佑逐步被主流媒体接纳的有力证明。
为何他能“雅俗共赏”?
天佑,以一篇报道逐渐走进主流媒体的视角,又以各种综艺节目、采访专稿而不断增加自己的影响力。从这一年天佑参加的各类活动中,可以看出天佑对主流媒体的迎合,起码是“不排斥”。
(天佑综艺节目盘点)
在去年9月,天佑参加了湖南卫视的《天天向上》节目,也算他正式参加综艺节目的开端。随后,《夏日甜心》、《我是联想王》、《百万主播》等卫视及视频平台的节目也向他抛出橄榄枝。其他各类提及天佑及喊麦歌的节目更是数之不尽,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国青年报、搜狐等媒体的采访。
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还是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对他的采访片段。这段采访,是央视微纪录片《中国网络文化》中的一部分,在采访中,他还称“喊麦是伟大的工作。”
(央视采访天佑)
也就是说,无论纸媒还是网媒,无论卫视还是甚至央视,天佑至少是能出现在除直播间以外的主流荧幕之上的,而且邀约不断。
前有凤姐等炒作达人,后有小G娜、蛇精男等话题人物,想走进主流媒体圈的主播、网红可谓千千万,可大多昙花一现,或为主流媒体所不齿甚至排斥。“不是所有网红,都是天佑红。”
天佑,一边以直播“安身立命”,并没有放弃他的受众与粉丝,另一边不断受邀参加活动,被更多的媒体和观众所关注。一个是以三四线城市为主、所谓“底层世界的残酷物语”的直播受众,另一个是发展成熟,有较高门槛的娱乐圈,天佑为何能逐步突破两个世界的壁垒,做到“雅俗共赏”呢?
除去直播行业带来机遇等外部因素,如果单看天佑本身,其实可以发现天佑身上的具备的不一样的特质。
首先是冲突性。天佑的冲突性一方面是指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性,另一方面也是指他的个性。“他的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劲,很符合现在年轻人一种叛逆的、野性的特点。”别人说他没文化,他反驳有人就需要俗,有人说直播是“乞讨”,他说自己没偷没抢。
比起其他主播,他狂得理直气壮又自然,而他与这个世界的“对抗”,他的狂妄狠劲,或许也替不少人宣泄了内心深藏的愤怒感。
(注:太合音乐3月推出“全球原创音乐现金榜(T榜)”,拿出2000万元重奖原创音乐新作。天佑上传自己的喊麦作品参赛,发现后台审核不通过,太合官方回应称,这是因为“喊麦非原创伴奏,与大众音乐作品的审美也有较大的距离。”随后,天佑在微博进行反击。)
光有狠劲没有用,天佑的才艺与天赋同样不可忽略。他自带东北人的逗比属性,能说会道还能演,喊麦起来也能游刃有余,轻松带起直播间的氛围。你可以说他俗,但每天直播每天讲话,还得俗得有水平,这也并不是每位主播都能做到的事。
更重要的是,他撑起了“喊麦”这面旗。总有人叫嚣要扛起中国流行音乐的大旗,而天佑扛起的显然是一把更重更难被接受的旗帜。
喊麦的争议无可厚非,而天佑无疑是喊麦文化的代表人物。有人把“天佑与喊麦”比喻为当年的“赵本山和二人转”。当年,赵本山把二人转带火至大江南北,但如今依旧被称为“难登大雅之堂”。而喊麦同样被作“梗”出现在各个综艺节目里,但依旧不被主流音乐圈所认可。
还有人说黑人的说唱也是一开始被主流音乐圈所嘲笑,被称为底层人群的“瞎哼哼”,是黑人的“反抗”,说不定,未来喊麦就是中国的“rap”。无论是赞誉还是贬低,至少天佑直接或间接地让观众知道了“喊麦”的存在。
著名作家蒋方舟是这样形容天佑的喊麦的,“乡镇青年唱着自己要当官、要成仙、要做皇帝要成王,我觉得喊麦可以称作是青年文化,因为它真的是原生的,它真的是愤怒的,它真的是暴烈的。为什么?因为乡镇年轻人的声音是不会被听到的,所以他们需要有发声的途径,他们有需要发声的热情。”
其实这段话也基本代表了天佑的特质——为他的受众发声,而且用自己的天赋与力量,让主流媒体不得不“瞥见”他的存在。
是的,哪怕只是“瞥见”。
演艺界壁垒与鄙视链
“不想做明星的主播不是好网红”,从去年天佑的行程上看,天佑未必想成为高高在上、众星捧月的大明星,但至少,他是想把握住主流媒体对他的关注。
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努力。先是成立自己的工作室,在音乐方面,天佑不断推出单曲,还被QQ音乐推荐;在电影方面,小红此前就报道了天佑参与网络大电影《打狼》的拍摄,他的工作室也连续推出了好几部微电影。
但努力有没有用呢?在等级分明、市场环境已相当成熟的娱乐圈里,天佑还是属于一个“小透明”——喊麦不被主流音乐圈纳入评选标准,到《夏日甜心》天佑片段被剪,《天天向上》也仅是开场嘉宾。“你可以说天佑被关注到了,但你难说他真的红了。”
在娱乐圈“鄙视链”里,既有咖位的鄙视链,也有从群体上区分的鄙视链。所谓咖位鄙视链,是指“大咖〉过气咖〉小咖〉选秀咖 ”,还有鄙视链是指“一、二线明星〉三四线艺人〉网红〉主播”。此外,还有什么主持人鄙视链啦,歌手鄙视链啦等等。
这种鄙视链是调侃,也是“市场价值”。一个明星的咖位往往决定了他的收入,也是品牌代言商商业价值的体现。而无论哪种鄙视链,天佑都处于尾端甚至进不去“鄙视链”。
(金星炮轰喊麦)
从鄙视链就可以看出,明星艺人与网红、主播之间是存在天然壁垒的。明星做主播,可能也不一定能适应直播间的氛围、观众的需求,而主播想做艺人,同样也面临着专业技能、包装水平、推广模式等方面的考验。
而此前小红采访过的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,主播和艺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形态。
“如果你可以把主播和艺人看成是产品的话,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。”业内人士认为,做主播和当艺人的套路截然不同,前者需要讨好网友,积极互动获取转化,后者则靠粉丝的崇拜获取影响力,“这是完全是相反的关系,艺人和主播之间,可能相互转化都会有问题”。
导演张江南也说过:“主播和演员差别很大,目前从直播平台出来的艺人,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。”
具体到天佑本人,尽管上过不少综艺节目、出歌打榜,但依旧缺乏代表性的作品、影视经历,而他也缺乏成熟的经纪团队。“如果天佑能上春晚,哪怕是地方春晚,”有业内人士曾说道,“那你才能真正地说他已经是艺人了。”
无论天佑离艺人是否有“十万八千里”远,作为直播圈里的“刘德华”,至少天佑让无数主播看到了可能性,而这种可能性能不能成功,能不能复制,就交给天意和市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