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央视也杀入直播,新闻直播能否在红海大战中弯道超车
【导读】:“新闻直播”在直播内容挑选上的考虑与策略,有着足够的新鲜度和专业考量。移动直播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快速抵达现场,从而带来眼见为实的现场报道。
移动直播大火,这片领域已经从资本青睐的蓝海变成了角斗的红海。明星、企业大咖们都纷纷加入到直播热潮中,似乎不玩直播就落伍了。但一向在内容输出方面占优势的传统媒体似乎冷静克制,手中握有大量的原创新闻资源,讲故事的能力比任何UGC都要专业,“直播”这个概念又是由新闻直播衍生而来,在暄腾热闹的直播大战中,“新闻直播”有没有优势?
以央视新闻直播为例,据统计,央视新闻5月-6月期间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和今日头条平台共进行了25场直播,直播内容触达超过1亿用户,在线观看人数近300万,获得网友点赞超过2000万。
其中有3场直播在今日头条平台上覆盖人群最广:1、“湟鱼洄游季 央视记者当网络主播 直播鱼鸟大战”,覆盖超过278万人次;2、“高考来了 学生们正在前往考场”,覆盖超过103万人次;3、“维和英雄灵柩归国” 覆盖超过644万人次。
此“新闻直播”与我们理解的在传统媒体上看到的新闻直播不是一个概念。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新闻直播,是由专业的新闻制作团队生产、向受众单方面输出信息的传播形式,受众被动接收信息,现场参与感弱。在直播平台上的“新闻直播”,则是基于社交因素的直播形式,用户积极参与互动,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,现场参与感强。
习惯了彼新闻直播,此“新闻直播”带给我们的感受是PGC与UGC的融合嫁接。习惯了网红雄霸直播平台,此“新闻直播”将杂乱无章的信息变得准确有效。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内容优势、渠道优势和受众优势是互联网巨头最看重的,在杂乱无章的高速信息时代传递有效信息则是价值所在。
具体来说,传统媒体以“新闻直播”的形式杀入直播领域,有以下特点:
首先,“直播”概念的火热,大多数人的认知都停留在UGC甚至秀场上,这是由于2015年开始很多公司的大规模涌入,做的基本都是同质内容。秀场与游戏在今年以前一直是直播界的主流,到现在则是明星与素人全民开直播。既有巩俐、范爷在电影节、时装周上洋气又高大上的直播,又有街边卖羊肉串的小伙子接地气的直播。
直播内容无外乎还是UGC,缺乏成体系、成阶梯的信息组织结构。不管是明星、网红还是素人做直播,很容易在网上横向扩展,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数量上的重复。
“新闻直播”则不同,新闻事件层出不穷,新闻背后的故事有着未知的深度与广度。特别是突发新闻,能够给“新闻直播”带来不一样的玩法——在直播内容挑选上的考虑与策略,有着足够的新鲜度和专业考量。移动直播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快速抵达现场,从而带来眼见为实的现场报道。
6月10日,一位37岁的女士在河北承德丰宁坝上草原骑马时,不慎从马上跌落,下半身失去知觉。14点20分,北京派出120直升机,从北京孙河备勤站起飞前往救援,将伤者送回备勤站后,通过救护车接力前往医院。央视新闻推出《正直播!120直升机、救护车接力救援》的突发新闻直播。
直升机参与的生命救援本就紧张、刺激,围观网友通过直播的形式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救援过程,同时也对医疗救援事业有了切身的了解。这场直播如果是一般网友发起,直播视角可能会千差万别,直播的深度恐怕也只停留在表面。
第二、 直播门槛都很低,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,新闻人做“新闻直播”比普通网友有优势。
上百个直播平台裹挟着资本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网友们选择的标准不是平台而是人,这也导致了网红主播遭疯抢的局面。为了在竞争中不被淘汰,直播平台越来越重视“头部稀缺资源”,这个“头部”不仅包括漂亮的脸蛋,还有丰富专业的大脑。
被直播迷住的扎克伯格直言“直播是目前最让我感到激动的事”,即便这样,Facebook移动直播目前只开放给了部分体育娱乐界的名人和媒体记者,其关键就在于这两部份人传递的信息是有价值的,是会被受众接受的。
欧洲杯开赛前,中国男足与哈萨克斯坦进行友谊赛之前,欧文通某直播平台直播,与中国球迷进行了一场互动。欧文就是典型的有颜有头脑当然也有身材的“头部稀缺资源”,如果欧洲杯比赛间,欧文在英格兰国家队的比赛现场给观众直播,这得带来多少流量与可变现的资本?
对“新闻直播”来说,身经百战的专业记者就是“头部稀缺资源”。在拳王阿里的葬礼现场,央视新闻记者手持自拍杆进行了直播,这与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多机位、全角度直播截然不同。一个多小时的直播,考验着记者的全局掌控力、细微事件的发现能力、对采访对象的引导能力、有价值信息的传递能力等全方位才能。如果没有专业新闻训练,是很难撑起全程直播的。
所以说,更多的UGC的内容,本质上还是同一兴趣圈内的群体互动行为,有价值的信息很难传播出去,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传播的信息。而专业记者自带PGC基因,传递有价值信息让他们在直播大战中显得脱颖而出。
第三、央视新闻的几场“新闻直播”除了在央视新闻客户端,还选择了更加开放的今日头条等直播平台。这些平台的社交属性让“新闻直播”显得很贴地气,特别是重大新闻用“直播”的形式呈现,对舆论热点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分析解读,既兼顾了内容,又有很强的社交性。
6月7日全国高考日,邀请主持人徐卓阳和评论员王健点评各地高考作文题,俩人虽然是坐在演播室,却没有正襟危坐,而是一个人点评,另一个人拿着手机不停地回复网友的问题,对网友观点进行评论,营造了面对面、适时交流的场景感。
场景感是直播平台上网红用心经营的重要因素,Papi酱看似杂乱的房间其实是拉近网友心理距离的悉心营造,直播网友的社交诉求不仅仅是围观网红和明星,新闻带来的话题度和公共事件的参与感,要比围观一个网红起床刷牙更有仪式感,也更能形成用户粘度。重大新闻的发生如何让社交变得更加立体,让信息与流量真正对等。
第四、“新闻直播”未来重点在哪里?
央视新闻的直播案例说明,传统媒体在面临巨大危机形式下,“内容为王”还是“渠道为王”的探索虽然没有定论,但两者的结合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。
传统媒体自有的渠道很难吸引年轻网友,但拥有专业、组织化的内容生产力又是传统媒体的优势;直播行业的热钱烧得再旺,它的渠道优势已经被使用殆尽,急需要开发新的内容处女地。传统媒体与直播结合是否会带来弯道超车的效应?
首先,在内容选择上,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在社交平台直播,有些新闻是必须经过专业的采编队伍提炼过后才适合与受众见面,比如一场会议新闻,即便再重要,也不适合移动直播。就像一盘精美的菜肴,有些制作过程原原本本呈现出来就是乐趣,是享受,有些则不适合将过程展示给品尝者。
其次,PGC与UGC完美结合。突发新闻发生后,记者再快也快不过在现场拿着4G手机的人,这些人能够满足网友接受信息最朴素的需求,但呈现的却不是新闻,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信息。传统媒体不能忽视UGC的力量,在到达现场前如何充分利用好UGC,通过社交的方式解决网友的疑虑是未来的一个方向。
移动直播火爆的基因来自社交与秀场,如何把这样的基因进行改良应用到新闻报道之中是传统媒体“新闻直播”的尝试,也是直播平台、社交媒体的新方向。